原始佛教不說明心見性, 有關在覺/智/明的階次說法
明、覺、智----在佛教經論內的階次 (摘自網路) 在佛教中,明,是指對於四聖諦產生知識之後,獲得的智慧[2]。對於四聖諦的無知,則產生無明。
阿羅漢的三種能力,包括天眼明,宿命明,漏盡明,稱為三明;佛陀擁有三明的究竟能力,在十號中,有明行足(巴利語:Vijjā-caraṇa-sampanno,梵語:vidyā-caraṇa-saṃpanna)一稱,義爲三明六通圓滿具足。但因為明這個單字,在古印度中有多種意義,為避免混淆,佛教在提到出世智慧時,通常稱為覺(bodhi)、般若(paññā)或智(jñāna),較少稱為「明」[3]。

在古印度中,所謂的明,除了智慧之外,也包括了許多世間的學問,咒術,星相,醫術,預言等。根據律藏,在明(vidya)之中,有被釋迦牟尼肯定的明,也有被否定的明。被否定的明,被稱為徒勞無益之明(tiracchāna-vijja)。這些徒勞無益之明(tiracchāna-vijja),包括學習咒術、護摩、占星、醫術、政治等等,釋迦牟尼認為這些不是佛教出家眾應該學習的。

在大乘佛教中,鼓勵信徒學習五明,也就是聲明、因明、工巧明、醫方明、內明五種學問。此外,「大明」,也可指如來大光明藏,大光明藏的大明咒能照破所有一切的黑暗,[4][5]。在密宗裏,除了崇拜明王之外,也以誦唸明咒作為口密。


「一切種智」是三智之一的佛智。《大智度論》的三智是: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。

2
* (一)一切智:一切智慧,這是小乘聲聞緣覺所得的智慧,又叫作「總相智」。總,是全部的意思,也就是全體概括的認識。基本上,如果我們能夠認識一切法是空的,那就是得「一切智」。

* (二)道種智:「道」指菩薩道,這是一切菩薩所修得的智慧,能知道諸法的種種差別現象就是「空」。小乘所知的「空」是整體,而不是個別個別的去瞭解認識。菩薩為了度眾生,不同的眾生需要不同的佛法,所以菩薩能以「道種智」適應眾生,產生種種教化眾生的功能,應機而說,恰到好處地施以佛法。

* (三)一切種智:這是成佛之後所得到的智慧,能通達一切種類和原因,由一切種智可以產生一切智慧的功能,菩薩及二乘的智慧就包含在其中,但是三乘聖者的智慧不能稱為一切種智,只有佛的智慧才可以如此稱呼。

實際上,一切種智也是「根本智」及「後得智」的總和,因為從功能上來講,為自己斷盡一切煩惱,得無分別智,是根本智,即如理智;起大悲心能教化一切眾生者,是於根本智之後所得智,就叫作後得智,即如量智。由此可知,一切智慧佛都具備了!

覺智明.png